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
赵荷老师 2019-01-17 10:36:2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下是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 1.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3.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4.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6.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7.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8.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参与知识互动
问题反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返回顶部

影响力:8628

生物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解答帮助过3592人

其一,生物对于环境首先是要适应,所谓适者生存,如恐龙因为气候变冷没有食物所以灭绝了,如今的很多生物种类因为人类的活动,其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影响,种类也在大幅减少。
其二,环境可以选择生物。如,北方的树木要有抗寒冷的因子,沙漠的植物要有蒸发量小的叶片。
其三,生物可影响环境,一是地球上大气中最早出现的氧气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随着水体内低等植物藻类排放氧气量的增加,于是才有了形形色色的高等动物(以呼吸氧气异化作用为主要能源获得方式)。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了全球的气候升温变暖即温室效应,另外还有地球上的臭氧层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其四,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两者才能稳定处于一个平衡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目标。
生物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生物能够呼吸,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9-01-17 10:41:27
影响力:5075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解答帮助过568人

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活和分布。
对生物而言,环境因子包括生物环境及非生物环境,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某些环境因子成为限制因子,对生物的生长与消亡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所有的生物体而言,水、温度、营养是不可忽视的因子。
生命起源于水,对陆地生物而言,一个地区的降雨量、湿度及地面水是限制动物、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构成。所以,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居其它生态系统之冠就不足为奇了。陆生生物对水要求很高,适应性亦很强,因此,即使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也有仙人掌、沙棘等植物点缀绿色,正因为有了降水量、温度、湿度的区别,地球上才有了荒漠、沙漠、荒原、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之分,生活在干燥地区的动物,也为适应水的缺乏而特化了机体的某些器官,如骆驼背上的驼峰,就是为蓄水特化的系统。
温度、湿度相互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气候特征,然后综合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所以在寒带,主要是针叶林带,而在热带,则是阔叶林充分享受阳光、雨露。温度对于生命是最重要的因素,从细胞水平来看,温度控制着细胞的流动性,在低温状态下,膜的流动性受损,生物细胞死亡,而在较高温度下,如120℃,生物细胞的蛋白质活性丧失,功能丧失,新陈代谢紊乱,细胞也趋于死亡。生物为适应极端低温,常常在膜脂肪中形成PUFA增强低温之下的流动性。一些微生物常常形成孢子、芽孢,以抵御高温的危害。从生命现象来看,温度变异对生物作用不同,温度在地球和光的影响下,呈现出季节和昼夜变化,从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
与温度紧密相关的光对生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也很大,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直接相关,而不同地貌、不同纬度接受光强度不一样,因此有长日照、短日照植物之分。对于动物,则影响其产卵、休眠等。总之,光对生物的许多形态特征、代谢行为、生活周期、生长、发育、繁殖、地理分布、换毛等均有影响。
环境中某些无机物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环境营养对生物所需提供的质于量。营养因子尤其是无机盐类,有许多限制因子,当然,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物对无机盐耐受性不一样。如海洋生物对无机盐,耐受范围很宽,而O2则成为其限制因子,陆生生物对O2耐受范围很宽,对微量元素却受到限制。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竞争关系、食物链条、生存环境空间来相互影响,以种群密度进行自我调节。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0-12-07
影响力:6301

从热带雨林看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解答帮助过2413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四种: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依我看来,从热带雨林中体现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8-07-30
影响力:214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描述: 内容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包括生态系统,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如何保护环境等,主题要突出。不要提示初中的... 内容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包括生态系统,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如何保护环境等,主题要突出。 不要提示
初中的
这个解答帮助过1044人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有害的一面: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近年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推荐于2016-12-02
影响力:165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这个解答帮助过708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生物生存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的无机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
2.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栖息场所.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
3.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4.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会被淘汰,所谓的适者生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影响力:33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这个解答帮助过8415人

1.生物生存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的无机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

2.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栖息场所。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

3.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4.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会被淘汰,所谓的适者生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扩展资料: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也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环境可分为:森林环境、草原环境、城市环境等(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

把生物主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作用规定为作用和反作用,把生物环境之间的直接作用规定为相互作用,例如蚯蚓可使土壤通气并能分解和混合腐植质,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间接的关系。

另一方面阿尔勒等把土壤中的有机物也看成是生物的东西;此外,不少人把非生物的环境和无机环境当作同意词使用,为了避免这种混乱,限定生物环境是指活着的生物,非生物环境是指所有无生命的东西。

再有最好是规定有机环境不仅是包含生物而且也包括生物遗骸和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而无机环境要限定于无机物及其实际状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物环境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8-12-31
影响力:568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这个解答帮助过2930人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沙漠上植物稀少;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如鲫鱼生活在池塘中,与水生环境相适应,但是当天气特别干旱,池塘干枯时,鲫鱼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也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8-05-29
影响力:341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论文800字左右

这个解答帮助过3883人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他说,物种可以通过突变,从低等生物突变成高等生物.而且必须越变越优秀,才能通过大自然严酷的考验而生存下去.进化论是一个假设.因为它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我想就遗传基因、突变与化石证据的几个角度,来谈论进化论.
遗传基因
基因是细胞核裏面一种特别的物质,能够把生命的种类与特性,遗传给下一代.这种特别物质的内容,主宰了生命的现象.每种生物的精子与卵子中,所记载的基因,真是各从其类.人有人的基因.猴子有猴子的基因.鸟有鸟的基因.各不相同,也不可能混杂.这些基因在生物交配时,可以被交换,但是在一代传给另一代的过程中,基因本身内容,却保持不变.就像洗扑克牌一样,牌可以交换,但牌本身却保持不变.遗传基因并不是达尔文所想像的,具有无穷逐渐变化的可能.另外,相信进化论的人,原以为生物受环境刺激,会使一些学习到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事实告诉我们,外界环境的刺激与选择,不可能带进来任何新的基因.进化论所寄望的,是基因突变,会产生物种的变化.
突变
近五十年来得癌病的,似乎比以前更多.肿瘤就是因为细胞内某些关键的基因,受到破坏所引起的病变.这是一个突变的好例子.由於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上大气层被破坏,地球生态中,增加许多致癌的化合物与放射线,使得生物基因突变的机会大增.1997年美国电视新闻,曾报导说有七个以上的州,发现了一些希奇古怪的青蛙.这些青蛙大多是白色或没有颜色,有的只有一个眼睛,有的有三个眼睛;有的只有一条腿,有的有三条腿.这些环境科学家不是很高兴发现了生物突变的例子,而是忧心忡忡,认为所看见的,是大自然灾害的凶兆!原因是青蛙的卵与蝌蚪,最容易受自然放射线的刺激而引起突变.突变之后的青蛙,还是青蛙,只不过是畸形的青蛙.畸形的生物,几乎都是劣种,不是残废短命,就是无法生存.要透过突变,由一物种进化成另一物种,真是凶多吉少.再说目前所有的生物基因排列,可以说是相当的完美,改变只会带来毁坏.圣经说:神造各种生物都是各从其类,神看著是好的,不必再改良.
或许有人会问,细菌突变产生抗药性,是否是一个好的突变的例子?首先要知道,那些少数残余的细菌,原先已具有抗药性的基因.并不是环境刺激,使它们产生前所未有的基因.这些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可以把这些基因,藉繁殖传给下一代.但这过程并没有出现新的物种,只产生了新的世系.细菌还是细菌.再说,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新细菌,并不比原先的细菌更能适应环境.一位进化论的学者实验的结果,他的结论是突变种的细菌,比正常细菌还糟糕.细菌突变的例子并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了.
化石证据
至今所有考古学家,还不能在化石证据中找到物种与物种之间突变的过渡生物.这是进化论学者到今天仍不能解决的“缺环”问题.如果从一物种进化成另一物种,需要千万年慢慢逐渐演变,那麼这期间过渡生物的化石在那里?另一方面,达尔文及其他学者,经常发现许多新的生物种类,在某一时期,突然一起出现.而且这些不同的生物,并没有相同的祖先.达尔文在自己所写的“物种起源”的这本书中也说,这些证据如果是真实的话,那对他的学说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只能猜想那些过渡性的生物,已经消失了.面对这些突然一起出现的新族群,许多现代进化论学者,只好更改原先缓慢进化过程的说法.他们采取大跃进式的进化理论,由一物种急速进化成另一物种.硬要把鹿与牛扯上亲戚关系,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哈佛大学的地理与古生物学教授提出了“中断平衡”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普遍存在的化石代沟.他认为以前必然有几次自然大变动,触发这些生物种类爆炸似的剧增.可是铁的事实却告诉我们,自然大变动,只能带来毁灭与物种数目的减少.反过来说,所有的化石证据以及物种分类,一直到今天,完全符合圣经创造论“各从其类”.
那麼人猿化石呢?进化论者主张: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可是他们却无法找到半人半猴的化石.从达尔文开始到今天,考古学家找了将近150年,仍然徒然无功.结论是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所发现的化石,都不能证明人是猿猴进化来的.人还是人,猿猴还是猿猴.从来没有人挖掘到半人半猿猴的化石.圣经告诉我们:人是神按照他自己荣耀的形像创造,具有无比的尊贵,远远超过所有的飞禽走兽.
无论从遗传基因、突变与化石证据的任何一方面来看,进化论的假设,都缺乏可信的凭据.太多地方完全是出於人的想像.更严重的,相信进化论的结果,人世间的弱肉强食、自相残杀,强的吞掉弱的,都是应该的,因为那是合理的进化.您想,若根本就没有爱,人间岂不成为地狱?但圣经告诉我们,人不是猴子变的,与动物绝不同类.我们是神的儿女,被造之时,便有了上帝的荣耀与尊贵.在上帝眼裏,不论是贫是富,是弱是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是上帝所爱的人.为此,他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为担当所有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使我们与神和好,我们就可一生过快乐平安的日子.上帝爱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应彼此相爱.我们明明是神所创造的,是具有高贵、尊荣与自由的人.为什麼硬要降低自己,说我们是从猴子进化而来呢?
农业方面 为防止环境污染,取代农药和化肥除考虑生物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外,更重要的是寻找作物生长的内在规律,根据作物本身的物理或物理化学规律,来控制作物生长和能量的合理利用.例如中国利用线粒体互补方法来揭示杂交品种是否有杂种优势,这就是利用科学规律提出节省时间的育种方法.有些中国科学家提出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途径的改变和调节有可能是多种方式的.这就为使更多的C3型植物能转化到代谢更有效的C4型开辟了道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关键之一是如何控制暗反应中关键酶的活力;用物理方法暂时性的抑制酶活力显然要比化学方法有利得多.细胞利用环境中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与温度有关.在15~20℃时利用油酸,而在20~25℃时则主要利用亚油酸,从而提供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控制作物能量转换途径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70年代末全球耗地为1.5×109公顷土地,其中盐碱地占4×108公顷.能否利用某些好盐菌来改良土壤,尤其是具有视紫红质的好盐菌,借助它能将光能直接转换成化学能,是值得考虑的.辐射育种、激光育种由于没有掌握生物物理规律,工作盲目性较大,急待改进,以期获得更好效果. 医学方面 X射线断层照相(CT)、超声、核磁成象能精确地进行肿瘤定位等.电子成像,如利用同位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在休息、学习、听音乐、边学习边听音乐等情况下脑活动的不同状态.表明脑在不同情况下代谢活动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神经性障碍的病患者的理想诊断方法.人工脏器或假肢等领域,如果不能首先从生物体引出固有信号,然后使信号转换,再进行模拟是无法完成的. 工业方面 为实现工业改造中高灵敏度条件下小型化自动化,生物原型(模板)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生物是个十分复杂的化工厂,无需加温加压即以无比短暂的速度,全部自动化地合成与分解.几乎没有三废需要处理.生物又是最精密的电子工厂,厂里零部件之小、灵敏度、精确度之高无与伦比.不仅全部都是自动控制,而且代偿性强.例如螳螂的测速绝技——在0.05秒内测准掠过它眼前小虫的大小、方向与飞行速度——的装置只是它的一对大复眼和颈部的本体感受器.生物物理学把原型加以研究,然后进行数学模拟和电子模拟,先后制成了电子蛙眼跟踪器——跟踪移动目标、水母风暴预报装置、高清晰度的电视(仿鲎眼侧抑制原理)等.目前人们已开始探索以分子为元件的计算机的可能性. 一方面物理及物理化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在应用于生物对象时必须有所改进. 比如最早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SR)应用于生物材料,首先碰到含水、恒温等问题.一般研究活物质的技术都要求满足:低能量、无损伤、小样品、短时间、最迫近生活状态等条件.这些条件难度都较高,因此,生物物理学对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生物物理学是研究活物质的物理学.尽管生命是自然界的高级运动形式,也仍然是自然界3个量(质量、能量和信息)综合运动的表现.只是在生理体内这种运动变化既复杂又迅速,而且随着生物物质结构的复杂化,能量利用愈趋精密,信息量愈来愈大.虽然难度很大,但从另一方面看,研究活物质的物理规律,不仅能进一步阐明生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对自然界整个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1 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的关系密切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质学等,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科学范畴.从研究内容看,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和原子运动等最基本运动形式,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分解与化合等较高级运动形式,生物学则是研究生命活动和延续等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因此,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此外,生命界的发生和发展与宇宙和地球的演变密不可分,所以生物学与地质太空学也有着密切联系.
事实上,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自然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原子和分子.尤其是某些概念和原理在学科间互相应用的现象随处出现,如系统与反馈、物质与能量、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能、动态与平衡等概念.仅以物质与能量这个概念而言,无论是原子、分子、细胞、生物体乃至生态系统,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物质的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和原子运动分别以机械能、电能和核能为动力,物质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以其化学能的转换为动力,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活动则是以ATP提供的能量为动力.在任何一个非生命物质系统或生命物质系统中,能量总是伴随着物质变化而转换,但是,不论能量形式发生怎样的转换,其系统内的能量总和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不同学科间存在的这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统一性表明,这些学科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具有一致性,即用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作指导来观察和研究自然.
正因为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生物学家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统一的.例如,他们把未知的具体问题作为探索科学奥秘的重要对象,将观察和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许多有效的工具也在不同学科中共同使用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十分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和关注价值因素,把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置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学识和经验,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假设;通过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精心设计调研或实验方案,找出和控制可变因素;反复实验并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逻辑和证据作出答案或解释;利用各种图表等建立模型,用于交流得出的科学结论,并对不同的观点或批评意见作出反应,等等.
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现象极为普遍.仅以人体生理学基础知识而言,许多生理现象或本质是用物理学知识加以解释的.例如,用流体力学的压强解释血压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用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解释皮肤调节体温的散热方式,用渗透和弥散解释水和胆固醇等的吸收,用扩散解释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眼球的折光成像,用动作电位解释神经传导等.同样,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化学反应是用化学知识解释的.例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类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用酶学知识阐述细胞代谢的特征,用核酸化学阐明遗传信息的编制、传递和表达,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机制解释生命活动的能源供应.总之,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 生物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协同发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分析、数理统计和数理逻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纵观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对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早在古希腊的科学发展时期,柏拉图曾依据动物的栖息环境,使用数学的二歧式分枝法对其进行分类.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确定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动物生活的环境、结构、习性、运动形式和生殖方式,就会发现“它的生成和组合”总是具有“一种美妙的形式”.为此,他依据动物血液是否红色,将其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再依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对520多种动物进行分类,构建了一个生物梯级略图,并使用属(genus)和种(species)作为两个分类术语(起源于希腊语“形式”一词).此后,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和崇拜者们在研究代谢问题的实验中,还试图运用定量方法分析喂食一体重一排泄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上述事实表明,早在生物学发展的准备和奠基阶段,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已经应用到生物研究中,并对生物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事实上,数学在生命科学各个重大发展时期都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哈维的《心血循环论》是经典生物学时期(16世纪初—19世纪中后)的典型代表,这篇论文的突出研究课题是“心脏的每次搏动向全身输送多少血液”,而且他首创把实验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血液循环研究,并根据他用放大镜进行的观察推测全身有一个“不能直接观察的血管交织网”.显然,实验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生物学研究,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进步,这种研究方法在当时的物理学领域也应用得很少.孟德尔被认为是实验生物学时期(19世纪中后—20世纪初)的先驱者,他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相对性状分离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实质.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一方面是孟德尔定律是基同传递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他是第1位将概率原理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他所创立的《植物杂交试验》原理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研究.1953年,Watson和 Crick首次提出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开辟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这个双螺旋结构以其简洁和美的三维空间构像,成为当代生物学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象征.显然,建立模型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促使沃森和克里克取得研究成功的重要方面之一.
同样,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对数学研究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三大类.在生态学发展的历史中,野外研究是最先产生的基本方法,野外进行数量调查的特殊性促进了数量统计学的发展,种群生物统计学、数学生态学及生物数学分类法则应运而生.数学模型研究是利用数学手段,描述种群数量动态及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种群行为和数量动态,或者估算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指标.例如,模拟一次传染病在种群中大流行的后果,或模拟一种有毒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都要求进行精确的数学处理和定量预测,这对数理统计及动态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
大家知道,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生物学与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也有十分密切联系.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与电子学、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相联系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各种信息的性质,受控机械、生物和人类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以及设计和制作各种信息器械,以便将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保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已深入千家万户和关联到每个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激光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使其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形成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补充和强有力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物信息技术,已经在实验室里研制出生物计算机模型.生物计算机亦称DNA计算机,它的工作原理是以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基础,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反应过程进行分子编码,当信息在特制的生物芯片中沿着蛋白质分子链传递时,会引起分子链中单键与双键结构顺序的改变,从而对问题以新的DNA编码形式加以解答.生物计算机一旦研究成功,必将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成为当今世界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先学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二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一般认为,现代生物技术通常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及其酶工程.其中,以克隆和 DNA重组为核心技术的基因工程发展得最快,并带动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发展.此外,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克隆动物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净化技术等都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范畴.现代生物技术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技术,与生物技术相关联的学科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化学工程学及医药学等.作为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它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等.科学界普遍认识到,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它将在农业、养殖业、能源、治理环境污染、纤维与包装材料和医药工业等领域形成巨大的产业,将为人类提供不可估量的利益.
3 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影响
人类创造的文化,除科学文化外还有人文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人文文化的象征.人文社会科学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两者交叉构成的边缘学科共同组成的学科群,它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阐述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宗旨,其主干学科大致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哲学、语言学、文艺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与传播学、情报与文献学、体育科学及人文地理学等.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这个庞大的学科群不难看出,生物学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且在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两者将在交叉渗透和相互交融中走向发展的新世纪.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哲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影响是最突出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左右着他们对大自然及其生物的观察和认识,他们及后辈学者对物种和属的概念及其动物分类的研究,都带有各自明显的哲学观念.同样,古希腊一罗马世界的人体解剖学和药物学研究,对当时盛行的神创论和自然主义哲学产生很大的冲击力.18世纪末到19世纪,哲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使哲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真正科学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微生物学、生理解剖学、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崛起或迅速发展,也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证据.
随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晚婚、优生和优育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营养与智力开发问题,老年性疾病和防止衰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问题等,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则与生物科学研究和发展进程有着直接关系.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试管婴儿、核移植、转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单体型计划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继取得的成果,已经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法律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克隆器官和基因诊断与治疗则给病患者及家庭带来福音.此外,许多国家将脑科学研究作为本世纪头10年的重点课题,随着脑科学研究对脑功能奥秘的揭示,人们对感知、运动控制、学习记忆、情绪、游泳及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将产生重大的突破,从而必将导致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思维科学等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突破 100亿大关.到 2040年前后,我国人口才能稳定在16亿左右.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张,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全球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与科技结合的综合效益,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为此,生态学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逐步向定量化、模型化和工程化方向发展,生态工程学、自然资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等许多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生态学更加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尤其是在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使得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
---------------------望采纳-----------------------------------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推荐于2017-11-21
影响力:564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这个解答帮助过7260人

在自然界,各种不同类群的微生物能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通常,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归纳为四大类,即互生、共生、拮抗和寄生。

互生

互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时有利于对方。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土壤中,当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好氧的自生固氮菌生活在一起时,后者可将固定的有机氮化合物供给前者需要,而纤维素分解菌也可将产生的有机酸作为后者的碳源和能源物质,从而促进各自的增殖和扩展。在植物根部生长的根际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互生关系。在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以完成多种代谢反应,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而人体的肠道则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共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分离就不能很好地生活。地衣就是微生物间共生的典型例子,它是真菌和蓝细菌或藻类的共生体。在地衣中,藻类和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真菌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而真菌则起保护光合微生物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真菌还能向光合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和运输无机营养。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是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又一典型。由于彼此双赢,所以称为互惠共生。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而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长,同时,还为根瘤菌提供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许多真菌能在一些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面或侵入根内,形成了两者的共生体,称为菌根。一些植物,例如兰科植物的种子若无菌根菌的共生就无法发育,杜鹃科植物的幼苗若无菌根菌的共生就不能存活。微生物与动物互惠共生的例子也很多,例如,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吃的草料为它们胃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但这些动物本身却不能分解纤维素,食草动物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将其分解成糖,并被其它菌转化成有机酸,最后经氧化,成为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拮抗

生物之间并非都是友好相处,也有矛盾和争斗,甚至生死相拼。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在制造泡菜、青储饲料时,乳酸杆菌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环境变酸,即pH值的下降,抑制了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这属于非特异性的拮抗作用。而可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则能够抑制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例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链霉菌产生的制霉菌素能够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等,这些属于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寄生

寄生指的是小型生物生活在较大型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后者获得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例如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的病毒,以及一些寄生性细菌、真菌等即是如此。寄生于人和有益动物或者经济作物体表或体内,危害寄主的生长及繁殖,固然是有害的,但如果寄生于有害生物体内,对人类有利,则可加以利用,例如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农业害虫等。

最后一次编辑时间 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