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黄河治理作出重大贡献的有谁大禹 汉武帝 王景

编辑: admin           2017-01-03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治理过黄河的有哪些﹖[历史科目]

    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了,注明的大禹治水说的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如: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洲,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类似问题2:黄河泛滥的历史和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故事急

    神话故事: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民间故事: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县)人.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由拔贡任西华县令调补宁陵县令,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他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全县人民用杉木杆穿铁锅一举堵住了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栗毓美在宁陵任职近3年,体察民情,治水有方,后被调任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沿河道巡视、考察,并深入群众了解治黄的症结及经验.其间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经验.以往河南一带一直沿用“埽”(即用杂草和沙子装入麻袋)的方法筑坝,栗毓美经过探索发现用砖筑坝“排远溜势,水维顿缓”,不仅有效地防治了水患,而且每年节约皇银3万两.当时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约10公斤,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黄河河务部门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不足.实践证明砖代“埽”是成功的,栗毓美在治黄中大力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并写出一部专著《栗勤公砖坝成案》,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栗恭勤公年谱》记载:“公任五年,河不为患.”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15公里的老砖坝,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的曲直高低,河水的宽窄深浅,流速的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伏,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二月,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享年62岁.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许多官吏“亦皆闻之流涕”.

    清代对治理黄河水患尤为关注,康熙皇帝曾感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雍正皇帝曾经亲自坐镇武陟指挥治理黄河.所以栗毓美被皇上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入名宦祠,吏民思,庙以祀,加封号“巡河督大王”.今在山西浑源县,还有道光皇帝下谕为栗毓美修建的规模可观的陵墓,人称“栗家坟”.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民为感谢他的治黄功劳和做出的丰功伟绩,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春秋祭祀,万代供奉.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淹过宁陵县.

    类似问题3:历史上人们是如何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多以疏通和加固堤坝形式为主去治理黄河.比较有名的有大禹治水,东汉明帝治理黄河等.

    类似问题4:历史上人们是如何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hurry up![语文科目]

    一、断流与弃水的启示

    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的次数、历时和长度不断增加.以利

    津水文站为例,1972~1996年的25年中,有19年发生断流,平均五年

    四断流.在断流的672天中,70年代年平均断流9天,80年代年平均断

    流11天;1991~1996年,断流天数分别为16、81、60、75、122、

    126天.1990年以来,断流历时从原来春季的5至6月份向冬季和夏季扩

    展,早起2月,晚至10月,5至7月的断流天数约占断流总数的78%.黄

    河下游断流的长度,70年代平均135Km,80年代平均179km,90年代平

    均296km.可见,黄河下游断流的时间在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次

    数不断增加.日趋严重的断流形势,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

    来十分严重的威胁.

    1972年以来,黄河每年入海水量平均290亿立方米,其中汛期入海

    水量185亿立方米.一方面是严重断流缺水,一方面是大量的黄河水流

    入大海,出现了断流与弃水并存的局面.这一现象启发人们:若在中、

    下游建水库把汛期多余的水量调蓄到非汛期,既可缓解农田灌溉的矛

    盾,又可以控制下游断流的发生.可见,建水库蓄丰补枯乃治黄、用

    黄之上策,若能充分利用每年入海的290亿立方米水量,则可彻底解决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其功甚大.

    二、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

    1960年建成蓄水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是黄河干流首建的大型工程,

    是黄河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首次实践.由于当时对黄河泥沙规律认

    识有限,对水土保持的速度和效果过于乐观,致使蓄水后淤积严重,

    工程被迫改建.几十年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重拦轻排不符合黄河实际.蓄水是解决黄河洪水和水资源短缺

    的有效措施,但欲拦住每年近16亿吨的泥沙,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三

    门峡工程建成时,只拦不排,库区淤积迅速上延,水库上游潼关流量

    为1000m3/S,水位较建库前抬高4.5m,渭河形成“拦门沙”,危及

    西安.1960~1964年,水库淤积泥沙为44.22亿立方米,下游河道冲

    刷泥沙23.2亿吨,下游不少护滩、坝垛被冲走,塌滩十余万亩,出现

    险情;对水库上、下游均造成极大影响.

    2、水土保持任重道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从宏观角度看,是

    自然界地质循环的必然结果,人力可以延缓这种循环的过程,但不能

    扭转这种循环的必然性.三门峡工程规划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

    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估计过于乐观,面对滚滚而

    下的黄河泥沙,形成了以有限库容拦无限来沙的“孤军作战”局面,

    导致库容很快淤满,这是造成三门峡工程某些失误的主要原因.据观

    测,由于黄土高原不断的间歇性抬升、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十

    分严重,造成入黄泥沙每年约10亿吨.这是单靠人力难以控制的事情.

    只有据此研究黄河的治理,才不会重蹈三门峡之覆辙.

    三、处理水库淤沙是关键

    流域及干流均拦不住泥沙,泥沙必然在水库里淤积.三门峡水库

    在减少淤积和排沙入海方面进行了反复实践,最后选定了“蓄清排浑”

    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即在非汛期蓄水,汛期降低库水位防洪,排沙,

    把淤积在库区的泥沙利用洪水排出水库.这样做虽然保持了部分库容,

    但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黄河下游严重淤积导致洪水水位空前增高,

    以1992年8月与1982年8月洪水相比,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分别为

    6260m3/S和1530m3/S,而前者水位竟比后者高0.34m,最多高达1.

    52m.洪灾损失空前增大,“小洪水致大灾”与“断流”的次数骤然加

    大.黄河下游的防洪、断流、淤积形势日趋严峻.解决黄河水库淤沙

    的有效途径是开发“孔管塔排沙系统”,将水库淤沙形成高含沙水流

    排出黄河,采用“沙到渠成”技术,不断修建和完善输沙渠道,将水

    库淤沙输送到堤外洼地及低滩.几十年乃至百年后,利用库区淤沙建

    起的“万里沙龙”就会出现,它可改善沿岸3000万亩盐碱地,节约输

    沙用水200亿立方米,增大水库的防洪兴利库容.

    类似问题5:黄河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历史科目]

    转载

    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帝国均定都于黄河中下游,三代和秦汉之时,黄河流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远比长江流域重要,应当说,三代青铜文化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也在黄河流域.总之,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童年时代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的广大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黄河的中游和下游地区是全国范围内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中国远古和古代政治、经济和腐化的核心地带.从上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蓝田人,北京人直到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综合而特殊的农业体系,成为当时东亚甚至世界第一流的广土众民的大国,创造出悠久的没有中断的古老历史和优秀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和黄河流域有着血肉般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近百万年来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4
  • 相关文章

    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每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
    关于little black dress 英文作文
    从中国秦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朝.
    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
    ...七擒孟获(打一字)5、刘邦大笑,刘备大哭(打一
    ;话匣子;、“连珠炮”、“千里镜”、“赛珍会”都是.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呢?-汉代儒学-历史学习
    史记对帝的描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德合五帝坐星者-德
    ...特急1: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以宋子文为代表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